26 岁的柳比歇夫在 1916 年 1 月 1 日开始一生的时间实验之旅
又到年末年初这个最适合总结和展望的节点,节日是时光流逝的路标,我们通过节日的仪式感,避免自己陷入碌碌无为。从 2014 年初开始运营公众号以来,发现「拖延」是永远不会错的话题,每次问大家的烦恼,毫不意外基本都是得到这个回复。如果只能 1 个新年计划建议的话,我会建议《和时间做朋友》作者李笑来老师推荐的,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了 56 年的「时间统计法」。
柳比歇夫的「时间统计法」的本质是「事件—时间日志」。主要做的只有一件事:记录自己每天在做什么事情,分别用了多少时间。他的时间开销账本记录,精确到分钟,没有记叙、没有细节、没有思考。例如:
乌里扬诺夫斯克。 1964 年 4 月 7 日。
分类昆虫学(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)—— 3 小时 15 分。
鉴定袋蛾—— 20 分( 1.0 )
附加工作:给斯拉瓦写信—— 2 小时 45 分( 0.5 )
社会工作:植物保护小组开会—— 2 小时 25 分。
休息:给伊戈尔写信—— 10 分;《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》—— 10 分;列夫 · 托尔斯泰的《塞瓦斯托波尔故事》—— 1 小时 25 分。
基本工作合计—— 6 小时 20 分。
他是怎么做的?
1.时刻注意记录纯时间
这里要区分毛时间(花在工作上的时间)和纯时间,柳比歇夫连工作之间的间隙也要刨掉。他的女儿小时候在工作期间过来问问题,他都先在纸上记录时间点,再认真回答。这样经过记录分析过往的状况,他还能精确预测未来一年在同类事件上时间开销。
2.充分利用碎片时间
这个概念对于现在的我们应该不陌生。柳比歇夫规定两三公里的短距离路程,最好步行,免得因为等车而浪费时间,损害神经。权当散步,作为一个研究昆虫的学者,还能顺便捕捉昆虫。
3.定期总结
柳比歇夫除了每天会记录当天的时间花销,还会进行月总结、年总结和五年总结。年总结可以花上十几个小时。总结的时候会用上各个图表来分析数据。
4.结合自己工作能力的心理特点,研究最适合自己工作能力的日常生活制度
①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;
②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;
③一累就马上停止去休息;
④睡得很多,10 个小时左右;
⑤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。
当然以上的是柳比歇夫自己的守则,我们不一定要全部遵守。
那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?
1.了解最真实的自己
一开始的最大困难,可能就是面对那个「没有自认为那样高效」的自己了。回顾一整天会发现其中好多时间段都是模糊的。时间自顾自地流逝,而我们并没有察觉。养成记录时间开销的习惯,你就能准确把握自己的情况,了解自己。
2.获得人生的控制权
生活在社会中,我们自不免受到环境的影响。柳比歇夫曾经因为揭穿政府农药部门的腐败黑幕,而被批斗,甚至差点被捕。在流落外省的时期,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事业。为什么?因为评判成果的标准不是外界,而是自己的记录。自己想做的事,不会受到外界的褒贬影响。既不妥协,也不期待恩赐。获得自己人生的控制权。
3.帮助超越自我界限
通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,保证自己有最高的效率和最旺盛的精力。投入在自己的人生事业上。
柳比歇夫是在 1916 年 1 月 1 日开始了他一生的时间实验之旅,当年他 26 岁。他的日记并非一开始便是完美,而是通过不断实验找到合适的记录方法,和最合适自己的生活制度。同样的时间量,他活出了不一样的质。无论是谁,都应该深思自己当下是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的。
我认为,在思考时,要避免说类似「拖延」、「懒癌」的词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,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阻碍。很多时最终结果都是「事情不能及时做完」,很容易产生「我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」的错觉。直面那些阻碍,并不容易,也不愉快。所以陷于困境的人,出于逃脱的渴望,慌不择路地选择「拖延」这个出口。因为这里有很多伙伴,无需独自前行。可以很安心地在大队伍中,边维持着前行的假象,边留在自己的舒适区,不去面对「拖延」背后的真正阻碍。
面对真实的自己,坚持每天记录时间开销,的确很难。
我刚开始写日记时也曾坚持不下去,身边的资深日记伙伴七叔对我说:
这是很难,只有牛人才能做到。
那你想不想变成他们那样?
PS. 如无意外,这篇文章将会加上心理学原理发在友心人(微信号yosumn)上,想了解更多的人可以继续关注。
PPS. 看完之后真的打算进一步深度了解的人,去买书《奇特的一生》吧。
PPPS. 港真,现在听到「拖延」、「懒癌」这样的词,内心都有个小傲娇 Mitchell,白眼翻上天。
我是珊爷
这里是我放送私货的地方
↓点这里,会发生什么事,我也不知道